
香港孟子學院
孟子曰:“如欲平治天下,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也?” 中國儒學的天空有一顆照耀宇宙的“雙子星”,一孔一孟,猶如日月經天,儒家學說也被稱為 “孔孟之道”! 孔子之後而有孟子,弘揚聖人之道,傳承儒家道統,千古以來,功不可沒。今天再讀《孟子》,深感是位“超人”! 孟子首先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夢想:“乃所願,則學孔子也”(《孟子•公孫醜》)。孟子對孔子推崇備至,他認為:“自生民以來,未有盛於孔子也。”可他的過人之處是敢於從現實生活出發,既學習繼承,又創新發展。“禮”與“仁”,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建樹。而孟子則從實際出發,不教條,使“禮”更貼近生活,讓“仁”更貼近政治。 孟子有一顆大丈夫的雄心。孟子說:“萬物皆備於吾矣”“如欲平治天下,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也?”(《孟子.公孫醜》)孟子當年決定效法先師孔子去周遊列國的時候,已是不惑之年。“三遷之教”使他沐浴了鄒魯大地的鬱鬱儒風,幾十年的寒窗苦讀,愈加激發了他大丈夫匡扶天下,救民於水火的那顆雄心。假如說當年的孔子周遊列國播撒的是“仁”的種子,孟子今天佈道的則是“仁政”的思想。孟子要像孔子一樣進行一次新的出發,開啟一場壯闊的文化長征。 孟子他敢於去說服哪些高高在上的王侯。孟子說:“說大人,則藐之,勿視其巍巍然!”所以今天我們打開《孟子》的第一頁,就會看到精彩的一幕:梁惠王初見孟子一句“叟!不願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”孟子面對著不測之問絲毫沒膽怯,滔滔汩汩、侃侃而談。一番鏗鏘之語、銳利之論,讓不可一世的梁惠王心悅誠服。這股雄風,使孟子在周遊列國中奮鬥了二十多年的時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