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香港孟子學院
孟子曰: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,得乎天子為諸侯,得乎諸侯為大夫”。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而思想者的寂寞就是其價值沒有被發現,受到冷遇。 孟子生存的戰國時代,弱肉強食,統治者需要的是富國強兵、攻城掠地、縱橫捭闔,當然不會接受孟子的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(《孟子.盡心》)、“民事不可緩也”(《孟子.滕文公》)的主張。 孟子的仁政思想處處都體現著他憂國憂民的仁心。在那戰亂紛飛、暴力充斥的年代,這位儒家學派的“亞聖”要從法家的血腥中搶得一絲仁愛的地位,不容易呀!孟子的寂寞在與他站得比別人高,看得比別人遠。孟子是正人君子的典範,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人皆有之的“本心”。所以孟子一生講原則,“生而有不用也,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,義,亦我所欲也,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”,決不做苟且偷生之事。他大義凜然,面隊萬鐘的豐厚條件,毅然不取分文;他一生兩袖清風,不求宮室之美,不愛妻妾之奉。他一生樸素,雖然壯志未酬,但卻真正做到了 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。 孟子生前寂寞,在他身後甚至還寂寞了一千年之久,直到董仲舒提出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揚雄和趙岐對《孟子》的推崇,孟子才遇到了知音。後來韓愈《原道》的問世,孟子才真正走出寂寞的歲月。他如一杯美酒,雖曆千年,卻愈品愈醇;他就像那一輪明月,時間再久,依然故我。